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推荐文章

重读抗战家书

发布日期:2025-09-03
浏览次数:1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烽火岁月,无数仁人志士奔赴战场,用热血捍卫祖国山河。一封封抗战家书,承载着先辈们对家国的忠诚、对亲人的眷恋,跨越硝烟与战火,诉说着那段慷慨悲壮的历史。展开这些带有信仰温度的信笺,聆听先辈心声,铭记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   
     谨推荐此文,纪念死于国难的同胞和为国捐躯的英烈。 

 

英雄之爱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我姥爷左权诞辰120周年。在这么有纪念意义的时间,接到人民日报的约稿,我思索良久,决定动手写写一直不敢写的姥爷家书这一题材。因为家书中的情感太深,内容太丰富,它也是宝贵的抗战史料。
  据我所知,我的姥爷左权一共留存下来14封家书。第一封是1930年姥爷在离开上海前往闽西苏区工作前写给自己大哥毓麟的;第二封是1937年9月18日姥爷在山西稷山县写给自己叔父左铭三的;第三封是1937年12月3日姥爷在山西洪洞县写给自己母亲的。还有11封信是在1940年11月12日至1942年5月22日期间写给我的姥姥刘志兰的(本写了12封,但有一封在传递途中遗失了)。
  第一封信我在2005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左权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我虽回国,却恐十年不能还家,老母赡养,托于长兄,我将全力贡献革命。”仅此而已,原件不知所在,很是可惜!第二封给他叔父的信,仅在我母亲左太北编辑出版的《左权家书》中读到全文,也没有看到信的原件。第三封写给太姥姥的信,我看到过原件照片。
  前三封信中,姥爷都是在向家人讲国家被日本侵略者侵占和残害的情况。在写给太姥姥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非常有代表性:
  “在被日寇占领的区域内,日本人大肆屠杀,奸淫掳抢,烧房子……等等,实在痛心。有些地方全村男女老幼全部杀光,所谓集体屠杀,有些捉来活埋活烧。”“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
  这触目惊心的话语,讲的是民族已经陷于危亡的境地。
  他还写道:
  “我军在西北的战场上,不仅取得光荣的战绩,山西的民众,整个华北的民众,对我军极表好感。他们都唤着‘八路军是我们的救星’。”“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
  字字句句都表现出为求得民族的解放,姥爷和全体八路军将士将不惜牺牲一切去战斗。我觉得姥爷在向家人表明,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拯救民族的大业,是必须为之付出一切的事业,故无法回家孝敬长辈,望得到家人的理解。
  前三封信中姥爷讲了他坚定的信念和为之付出一切的决心。而姥爷写给姥姥的11封信内容更加丰富了,也让我们一家人真正感受到了姥爷的铁骨柔情!
  我的姥爷左权1942年5月25日在指挥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突围转移时,不幸被日军炮弹弹片击中头部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37岁。那一天离我母亲2岁生日只差两天。而我的母亲在自己父亲身边也只有短短的3个月的时间,那时她还是不足百天的婴儿。作为后代,我们一开始对于姥爷的了解只有文字资料和前辈的讲述。这些内容仅限于姥爷的工作、生平和人们对他的印象。我们知道的左权,是枪杆子、笔杆子都硬的将才,是为保护别人而牺牲自己的英雄,是八路军在抗战中牺牲的最高将领。这与其他人了解的左权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就是,我们作为左权后代那无比的自豪感。直到1982年5月,我的姥姥把失而复得的姥爷的11封亲笔家书寄给我母亲,母亲才第一次从家书中看到了自己父亲的话语,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父爱是怎样的。
  姥爷不仅是民族的英雄,更是我的亲人。说到姥爷的爱,一位将军的爱,是很多人都很感兴趣的,也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在姥爷的家书中对妻子的爱情、对女儿的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看到太北的像片(寄来的像片收到了)及你对太北的描写,那样活泼可爱的孩子,更增加了我的想念。时刻想着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块,能够听到太北叫爸爸妈妈的亲恳声音,能够牵着她走走,抱着她玩玩,闹着她笑,打着她哭一哭,真是太快乐了。可是我的最亲爱的人恰在千里之外,空想一顿以后,只得把像片摆出来一一的望着。对于太北,由于有妈妈妥善的抚养,是很幸福的,做爸爸的也占(沾)了光,但也决不会忘记。”
  “志兰!亲爱的,你走后我常感生活孤单,常望着有安慰的人在,你当同感。常有同志对我说,把刘志兰接回来吧。我也很同意这些同志的好意,有时竟想提议你能早些返前方,但一念及你求智欲之高,向上心之强,总想求进步,这是每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态度,为不延误你这些,又不得不把我的望之切念之殷情打消忍耐着。”
  这些话字里行间充满了姥爷对妻女无尽的思念,同时他还想着怎么能为妻女做得更多些。为了能够知道妻女的情况,只要有同志从八路军总部去延安,姥爷就托其带上一封信,有时还有战斗胜利后缴获的糖果饼干,姥爷精心挑选的花布和他的津贴及发表文章的稿费。这些思念至深的话、关心至切的情怎能不打动作为家人的我。有时幻想着,如果姥爷能摸着我的头让我叫他一声姥爷,那该有多幸福啊!
  这些信中不只有对家人的思念与关心,还记录了很多抗战前线的情况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总会有人问起,在所有的家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封。我的回答都是最后一封。
  最后一封信写于1942年5月22日晚,第二天凌晨姥爷就和彭德怀副总司令一起指挥八路军总部转移了。25日,姥爷牺牲在了十字岭。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这次的思念似乎更加深切。四个“念”字打破了人们习惯的三个字,似乎他还想写更多的“念”,但也表达不尽他对家人的思念。他幻想着一家三口团聚的景象,这不正是他日思夜想的美好生活吗!但是他在信中还写了这样一段话:
  “重复说,我虽如此爱太北,但如时局有变,你可大胆的按情况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
  这又是什么意思?因为,之前姥姥曾发电报给姥爷,询问他如时局有变该如何处理女儿的问题。姥爷告诉姥姥可以把女儿寄养到老百姓家里。尽管他知道这可能意味着永远失去女儿。但他在最后一封信中仍然叮嘱姥姥可以这样做。为的就是不要影响工作,以完成民族解放大业。舍弃小家为了大家,这不就是无数走上抗战前线的将士们的选择吗!
  在我看来,这封信就像一份遗书。姥爷知道当时面临的危险,他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心理准备。在他用全部情感去想象着美好生活的同时,他也做出了最坚决的牺牲。
对于姥爷家书中的文字,不用我更多地分析和讲述,我想每一位看到这些内容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爱与他的恨,懂得他为民族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那份坚守!正是姥爷的这份爱让我懂得了作为家人的责任:传承他的精神,传承八路军精神的责任。我将用我后半生的精力把这种精神讲述给更多的人,让人们了解走上抗战前线的将士们是什么样的人,懂得他们的精神,并用这种精神给予人们力量,共同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做出一份贡献。(摘自《人民日报》 沙峰)
 
我们都是收信人
  正是故乡张广才岭山花烂漫的时节。春风如信使,把故乡的呼唤送到我的耳畔。无论如何该回去看一看了,吃一吃家乡的土菜,和乡亲们一起唠唠嗑。但是,此行顶顶重要的,是到赵一曼烈士的纪念碑前献上一簇春花。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受党组织的委派,前往东北地区组织发动抗日斗争,她曾任东北人民革命军(后与其他抗日武装整合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并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部长、中共滨江省珠河县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在东北大地,赵一曼领导的抗日队伍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为“逐日寇,复东北”艰难地浴血奋战。最后,这位战功赫赫的抗联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赵一曼曾任珠河县中心县委特派员,珠河县即我家乡、今天的黑龙江尚志市。几十年来,赵一曼的英雄事迹一直在尚志,在张广才岭、蚂蚁河畔流传。在与日寇抗争的岁月里,我家乡的父老乡亲已然把满口纯正东北嗑儿的赵一曼,视为土生土长的乡亲,看作是自己的亲闺女、大姐、老妹儿了。在抗联队伍中,战士们则亲切地称她“瘦李”“李姐”(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我们的女政委”。这是一位让日寇恨之入骨又闻风丧胆的女英雄。
  记得学生时代,我曾在哈尔滨有轨电车场勤工俭学、做义务售票员。在这期间我又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赵一曼在这里组织了轰动全国的有轨电车工人大罢工。为了启发工人和妇女觉悟,她还亲自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在地下刊物上发表。她以笔为号,激发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抗日决心。
  后来,为了创作小说《赵一曼女士》,我专门去了关押过赵一曼的“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做实地考察。东北沦陷时期,这里曾被日寇霸占为伪满哈尔滨警察厅,北面的坡下则是早年的中东铁路线。在一次与日寇殊死的战斗中,赵一曼不幸受伤、被捕,就关押在这里。
  在《赵一曼女士》中,我这样写道:“在审讯赵一曼女士的时候,他(大野泰治)不断地用鞭子把儿捅她手腕上的伤口,是一点一点地往里拧,并用皮鞋踢她的腹部、乳房和脸。一共搞了两个多小时。大野泰治没有获得有价值的回答。他恨这个女人,觉得很没面子,伤了作为一个日本军人的自尊。”我为什么写得如此冷静,又为什么将这篇文学作品起名为《赵一曼女士》呢?作品发表以后,有不少朋友和读者经常问我这个问题。坦率地说,我觉得有的人对“英雄”还缺乏深刻的理解,甚至肤浅地认为那不过是一个“形容词”。正是基于这样的感知,我决定在作品当中采用客观的叙述和毫无渲染的笔法,让读者看一看,在日寇严刑拷打之下的抗联战士赵一曼,是不是一位宁死不屈的巾帼英雄,是不是一名伟大的共产党员!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此时的赵一曼一定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是在沉沉的黑夜,当她听到火车隆隆驶过的声音和刺耳的汽笛声时,作为一位曾经骑着白马驰骋疆场与日寇拼杀的女政委,她的思绪一定又回到了她战斗过的地方,回到了她远在四川的故乡。“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是啊,身陷囹圄的赵一曼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自己的战友,想念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和她的孩子宁儿。
  面对赵一曼的坚贞不屈,日寇最终将她押解至珠河县杀害。在慷慨就义的途中,赵一曼写下给孩子宁儿的信——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呵,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呵!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囚)车中  
  自古以来,书信是传递亲情、友情、爱情的重要方式。只是,在天地之间,人们却绝少看到一位临刑前的母亲写给自己儿子的家书。我常想,我们能简单地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母亲写给自己儿子的信吗?不,这分明是在用血脉传递着英烈嘱托的红色家书!
  多年前的一个漆黑雪夜,我来到了赵一曼的被害地。万籁俱寂,雪落无声。赵一曼就是在这个不足几平方米的雪地上被日寇杀害的,时年只有31岁。雪夜中,在英雄的墓碑前,我仰望漫天飘洒的大雪,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恭敬地给这位女英雄深深地鞠了三躬……
  又到春日。张广才岭漫山遍野的山花,把故乡装点得那样美丽、那样醉人。迂回山径之中,我采来山岭之间最艳丽的山花,放在赵一曼的纪念碑前。
  “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我想起赵一曼烈士生前写的那首《滨江述怀》,多么英勇,多么豪迈!又想到郭沫若先生讴歌赵一曼烈士的那首诗:“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英雄赵一曼。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年轻的母亲赵一曼怀抱孩子宁儿的那张照片。那一年,在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赵一曼的展板前,我看到了这张照片。仰头凝视,赵一曼清秀的面孔、坚毅坦荡的眼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我似乎读到了她“所愿除国难,再逢天下平”的坚强革命意志,一种无以言表的敬仰瞬间涌上心头。
  又在心中默念起赵一曼写给儿子宁儿的那封信。一切是那么庄严肃穆,我禁不住在纪念碑前高声诵读:“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距离这封信写下的日子,也已经过去了近90年。这岂止是一封红色家书,更是写给所有中华儿女的一封信啊!今天,这位勇敢的母亲、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的信,仍传递在祖国壮丽的山河中——请记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收信人。(摘自《人民日报》 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