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李阳主编的《李嘉诚谈商录》
【编者按】:面对目前制造业“山寨”、假冒成风,食品业“相互投毒”的现状,说中国的商界出现诚信危机一点不为过。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该怎么做?李嘉诚一个“信”字当先给了我们回答。通过邵必祥总经理给我们推荐的这篇文章和相关文章,我们看到,李嘉诚的为商之道首先是做人,而他做的是个纯粹的诚信的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曾参最孝,伯夷最廉,尾生最信。现代人对报柱的尾生诟病多,究其原因是他的行为违背了“现代商业”基本法则。编者认为,在孝廉信这三方面,我们可能做不到曾参他们三个人的好,但起码,我们要做到信服并崇敬他们。
商人须重信
在纸醉金迷的香港,胆识兼备的李嘉诚在几十年的商海生涯中挥洒自如,成为一代王者。是什么让他在这变幻莫测的商海中如鱼得水?这不仅得益于他精于经商,更重要的是李嘉诚善于做人。他处世低调,将诚信视如生命。他把诚信视为做人的基本原则,这也成了他成就事业的基础。以诚待人,别人也会坦诚相见,信用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待到水到渠成时,也就成了无形的财富。
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一流企业家做人不做事,二流企业家做人又做事,三流企业家不做人只做事。一流商人是精明加厚道,二流商人是精明加精明,三流商人是厚道加厚道。”
李嘉诚一直坚持的也是这样一种观点。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把做人的原则放在首位,他才能成为一代大商人。而那些只贪图利益的人,再怎么折腾一辈子也成不了大商人,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小商人。
做人比做事重要,这个在一般商人看来是比较愚蠢的做法,在李嘉诚的眼中,却是天下最聪明的生意经。他认为,那些眼睛里只看到钱,为了钱甚至可以不顾原则坑蒙拐骗做生意的人,只可能赚一把是一把,永远也不可能把生意做大,而且也面临着十分大的风险。而那些心明眼亮,能把做人的利害关系放在首位,以诚待人的商人,则会建立自已的企业和人格的双重品牌,随着品牌效应的不断扩大,最终必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当别人问起李嘉诚做生意的秘诀,李嘉诚往往会跟别人说起一个“信”字。他曾反复强调:“要令别人对你信任,不只是一个商人,一个国家亦是无信不立。”
关于商人最重要的素质——诚信,李嘉诚曾对媒体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企业的开始意味着一个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对于自已说出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承诺,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一定要能够做到。”
也正是秉着这样的信念,李嘉诚树立了自已的品牌,他的生意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终成为亿万人瞩目的“首富。”
不仅是在生意场上,在生活的其他各个方面,李嘉诚也都在践行着诚信做人的原则。有一件小事最能说明他的不失信于人。
50年代初,李嘉诚刚做塑料花,常常会去皇后大道一间公爵行接洽生意。在那里,他经常看到一个乞丐,是一个四五十岁左右,很斯文的外省妇女。李嘉诚每次都会拿钱给她,他发现,这名妇女从来不伸手要钱,他觉得有些奇特。有一天天气比较冷,他看到很多人经过这名妇女时都快步走过,都没有理睬。于是他走过去和这名妇女交谈,想帮帮她。李嘉诚问她会不会卖报纸,妇女说她有同乡也干这行。于是,李嘉诚便让她带同乡一起来见他,到时候看能否帮她做份小生意,他们约在后天在这里见面。
可是到了这一天,李嘉诚工厂突然来了一位客户,提出要到他的工厂参观。客户为上,他也没有办法,只能先陪客户参观工厂。但是李嘉诚没有忘记他和那名妇女的约定。他瞅准一个时机,对客户说了声“对不起”便匆匆走了出去。客人还以为他上洗手间去了,却不知道此时的李嘉诚已经跑出工厂,正飞车赶往和乞丐妇人约定的地点。一路上李嘉诚飞奔驾驶,差点都出了危险,但好在没有失约,他见到了那妇女和她卖报纸的同乡。在问了一些问题后,李嘉诚便把一些钱交给妇人和她同乡,并要她们勤奋工作,过好生活,不要让他在香港任何一个地方再看见她还在乞讨。
办完这一切,李嘉诚又飞奔回到工厂,此时的客户已经等久了,正奇怪李嘉诚去哪了呢。面对客户“为什么在洗手间找不到你”的问题,李嘉诚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笑了一笑。(邵必祥总经理推荐,文中语句带杠为邵总阅读时所加)
【李嘉诚简介】李嘉诚,1928年7月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1940年全家逃难到香港,3年后其父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他放弃学业到一家茶楼工作。1950年白手起家创办长江塑胶厂,1957年创立长江工业有限公司,1979年收购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1980年成立李嘉诚基金会,1981年创办汕头大学,1985年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非执行副董事长,现任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2012年《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中名列第九,为世界华人首富。作为世界华人中最杰出的商人,李嘉诚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还身体力行地创造了一套具有丰富内涵的做人之道和经商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