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7岁的王圣海,是芜湖汽车站的一名安全员,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王师傅。王师傅话少,事做得多,他把做人的准则、党性原则都落实在行动上。
王圣海12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双目失明,一辈子没有工作。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6岁的王圣海早早进入社会,他做过货运站招待所的服务员,当过修理厂的修理工、胎工,干过乘务员、稽查员等。来到芜湖汽车站工作,至今已经27年了。
凌晨4点多,整个城市还很安静,王师傅已经醒来,对家人的关爱,都在无声中进行。给妻子、女儿做完早饭,温在电饭锅里,他就骑着车去上班。无论风霜雨雪,他从没迟到过。5点多到单位,在路边小店花两块钱买俩包子,这就是他的早餐。匆匆吃完早餐,他总会悉心整理一下自己的着装,5点半准时上岗。
近几年王师傅一直在进站安检仪负责行李和乘客的人身安检,上下午两班倒。今年7-8月份由于疫情再起,车站安全科的防疫任务比较重,王师傅“身兼数职”,在进站扫码、安检仪、出站口三个岗位上轮岗。本来王师傅“身兼两职”就可以了,但他看到疫情防控工作任务重、人手紧,主动要求下午下班之后继续在出站口值守,查验出站乘客的安康码、行程码,直到晚上八点半下班。虽然“身兼数职”颇为劳累,但无论在哪个岗位,王师傅都是认真扎实、毫不含糊。比如说进站扫码、戴口罩,并不是每位乘客都会配合,说来也奇怪,平时沉默寡言的王圣海总有办法说服他们;还有查看健康码的环节,部分乘客为了图方便,将绿码截图保留在手机相册里,这一定逃不过王师傅的眼睛,他会要求乘客现场重新扫码;对于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乘客,王师傅也会耐心地引导他们登记身份等信息。
上上午班时到了中午11点半,王师傅可以下班了。但是多年以来他一直有个习惯,下班之后如果站里比较忙,他就继续留在岗位上,帮助其他同事。
王师傅瘦弱,肩上的担子却并不轻松。除了做好工作、照顾好妻女,他还有另一副“担子”要挑:一年多前,他的姐夫瘫痪在床,姐姐也有病在身,行动迟缓。只要王师傅上早班,中午下班之后他顾不上吃饭,骑车直奔菜市场,帮助姐姐买菜、烧菜。单位上班是上下午两班倒,每次做饭王师傅总会准备俩人两天的量,以便姐姐和姐夫第二天食用。经常要到下午一两点,王师傅才能吃上中饭。吃完中饭,他还会帮姐姐洗碗、洗衣服,忙完这些回到家中,再为妻女准备晚饭。
几个月前,王师傅的健康证到期了,去广济医院办健康证,测血压低压160高压到200,医生坚决不给他办健康证并劝他住院调养。王师傅一听急了,反复要求医生重测,仍然很高。他最后“迫不得已”住了几天院,血压稍一稳定,他又立马回到岗位上,回到他熟悉的生活中。
在身边人看来,王圣海性格固执,有时固执到难以理解。两年前王圣海为自己的遗体捐献又“固执”了一回,他成为安徽运泰遗体捐献第一人。早些年,他自己找到了尚在建设中的皖南医学院滨江校区捐献处领回了一张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但是在需要家人作为“执行人”签字这个环节上遇上了阻力。那年夏天,心急的王圣海拿着自己代签的申请登记表来到皖医滨江校区,被工作人员识破“露馅”后,王圣海只好继续回家做家人的思想工作。几年来,经过王圣海反复劝说,家人终于同意签字了,这让王圣海感到很欣慰······
975年前,范仲淹在他写景状物名篇结尾突发感慨,探求“古仁人”之道。“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这两项和王圣海好像都挨不上边,且不说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高德、大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王圣海做到了。微斯人,我们谁与归?(吴乐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