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改稿人大都喜欢刨根问底,其实这一“毛病”是出于职业习惯,是对新闻精准的追求。印在新闻纸上的文字不可更改,虽说是“无错不成书”,但错讹多了,编辑者脸上也无光。
一次下面单位报来一篇稿子,说该公司与九华山管委会就“9.12”运输达成某某协议,搞得我一头雾水。“9.12”是什么东西?下一天我晓得,“9.13”嘛,林彪事件,但应该没有什么相干。后来我在手机上翻了翻今年的日历,才恍然大悟。原来今年的9.12是农历的七月三十。农历的七月三十是什么日子我清楚,是佛教的“地藏节”,我市小九华广济寺就很热闹。另有一次我收到一篇稿子真叫可气,那位先生抬头就写到3015年某月某日,导语里新闻的三要素齐全得很。我就打电话跟他讲,老弟,你写的年月我们俩是到不了了。要知道,新闻稿里最怕的是一些数字或是日期的小差错,编辑对这些往往最容易忽视。还有一次下面单位来稿中写到我们这个系统的省里的一个副厅长写成省人大常委会的一个职务,我对此吃不准,立即上网查了一下,发现确实在几个月前,我们系统里这个副厅长有了工作调整,这才放心地将新闻稿刊出。
前几天在网站上看到一则报道,称去年5月有媒体报道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某某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家中发现2亿多现金,重1.15吨,执法人员从银行调去的16台点钞机当场烧坏了4台。对这条消息我起了疑惑,我拿计算器算了一下,得出10万元(人民币最大面额)是1.15市斤,575克。平常我辈,百万的现钞只有在银行柜台里望望,但10万元还是经过手的,我的印象是肯定不只575克,至少得重一倍,有上千克。也有一种可能是巨额赃款里夹杂面额较大的外币,像欧元、英镑之类,那是讲得过去的。但新闻稿没有写明白,这是写作者的不对,同时也有编辑者的责任。
其实,“刨根问底”对搞新闻的人来说是个好习惯,这一习惯我们基层通讯员也应当具有。因为,通讯员毕竟是新闻精准性的第一道“防线”。
|